“整理”(Seiri)是
5S管理體系的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后續(xù)“整頓、清掃、清潔、素養(yǎng)”有效推進的基礎(chǔ)。其核心目標是通過“區(qū)分必要物品與非必要物品”,清除辦公或生產(chǎn)現(xiàn)場的閑置、無用物品,從根源上減少空間浪費、提升效率,并降低安全隱患。
一、什么是“整理”?
“整理”的本質(zhì)是“做減法”——對現(xiàn)場所有物品進行全面排查,明確“哪些是當前工作必須用到的”“哪些是長期不用、甚至無用的”,并對非必要物品進行規(guī)范處理(如清理、轉(zhuǎn)移、廢棄),最終實現(xiàn)“現(xiàn)場只保留必要物品”的狀態(tài)。
-關(guān)鍵認知:“必要物品”并非“所有有用物品”,而是“當前時間、當前崗位、當前工作必須使用的物品”(例如:辦公室里,去年的舊合同若無需存檔可歸為非必要;車間里,半年未使用的工具可歸為非必要)。
二、“整理”的核心實施步驟(4步落地法)
步驟1:全面盤點,劃定“整理范圍”
首先明確整理的對象和區(qū)域,避免遺漏或重復,常見范圍包括:
-辦公區(qū)域:桌面、抽屜、文件柜、儲物柜、電腦硬盤(電子文件)、窗臺、角落堆積物;
-生產(chǎn)區(qū)域:設備周邊、物料架、工具箱、地面堆放物、廢棄零件/包裝;
-公共區(qū)域:會議室、茶水間、走廊、倉庫、衛(wèi)生間儲物區(qū)。
操作要點:以“區(qū)域責任制”分配任務(如“張三負責本部門文件柜整理,李四負責車間A區(qū)物料架整理”),確保每個區(qū)域有人管、無死角。

步驟2:制定“必要/非必要”判斷標準
避免主觀判斷導致爭議,需提前明確統(tǒng)一的區(qū)分標準,可參考以下維度:
使用頻率每天使用(如辦公電腦、常用文件);每周使用1-3次(如周報表模板、備用文具)每月使用<1次(如舊考勤表、過期宣傳冊);半年以上未使用(如閑置打印機、破損文件夾)
價值/作用支撐當前工作(如項目方案、客戶資料);有明確短期用途(如下周培訓課件)無實際用途(如破損文具、空紙箱);已過期/失效(如去年的日歷、作廢的表單)
安全/合規(guī)符合安全標準(如滅火器、急救箱);需存檔的重要文件(如合同原件、財務憑證)存在安全隱患(如裸露的電線、過期的消防器材);違規(guī)物品(如私人物品、無關(guān)書籍)
提示:電子文件也需“整理”——刪除無效文件(如重復的草稿、過期的通知),對必要文件按規(guī)范分類存檔(如按“部門-年份-項目”命名文件夾)。
步驟3:分類處理非必要物品
對判定為“非必要”的物品,不能簡單丟棄,需按“價值”和“性質(zhì)”分類處理,避免浪費或違規(guī):
1.可復用/可轉(zhuǎn)移:
-完好且有使用價值的物品(如多余的文具、閑置的辦公椅),可登記后轉(zhuǎn)移至其他有需求的部門(如行政部建立“物品共享臺賬”);
-可回收的物品(如廢紙、塑料瓶、舊金屬零件),集中存放至指定回收點,由專人聯(lián)系回收機構(gòu)。
2.需銷毀/需廢棄:
-涉及保密的物品(如作廢的合同、客戶信息底稿),需通過碎紙機銷毀或指定機構(gòu)處理,避免信息泄露;
-無價值且不可回收的物品(如破損的零件、過期的耗材),按公司規(guī)定分類投放至垃圾桶(如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),嚴禁隨意丟棄。
3.暫存物品:
-若物品當前無用,但未來3-6個月可能用到(如年度審計資料、季節(jié)性物資),需集中存放在“暫存區(qū)”,并張貼標簽(注明“物品名稱-暫存時間-責任人”),定期復查(如每3個月清理一次,確認是否仍需保留)。
步驟4:可視化標記“必要物品”
整理后,對現(xiàn)場保留的“必要物品”進行簡單標記,為后續(xù)“整頓”環(huán)節(jié)打基礎(chǔ):
-對固定存放的物品(如文件柜里的資料、工具箱里的工具),可在存放位置張貼標簽(如“2024年項目文件”“電工專用螺絲刀”);
-對易混淆的物品(如不同型號的耗材、相似的表單),可通過顏色區(qū)分(如用紅色標簽標記“緊急文件”,藍色標簽標記“普通文件”);
-對限量存放的物品(如桌面的文具、車間的備用零件),可標注“最大庫存量”(如“桌面中性筆≤5支”“備用螺絲≤10個”),避免過量堆積。
三、“整理”實施的常見誤區(qū)與解決方法
1.誤區(qū)1:“這個物品說不定以后有用,先留著”
-問題:導致非必要物品堆積,整理流于形式。
-解決:嚴格執(zhí)行“使用頻率”標準(如“半年未用即判定為非必要”),對猶豫的物品先放入“暫存區(qū)”,定期復查,避免“過度保留”。
2.誤區(qū)2:只整理“看得見的地方”,忽略“隱蔽區(qū)域”
-問題:抽屜深處、文件柜頂層、設備底部等區(qū)域仍有雜物堆積。
-解決:制定“整理checklist(清單)”,明確每個區(qū)域的整理要點(如“抽屜:檢查是否有過期文件/破損文具”“設備底部:清理灰塵和廢棄零件”),完成后由負責人簽字確認,確保無死角。
3.誤區(qū)3:整理后很快反彈,非必要物品再次堆積
-問題:缺乏后續(xù)監(jiān)督,員工習慣未改變。
-解決:將“整理”納入日常檢查(如部門每周自查1次,行政部每月抽查),對反彈區(qū)域的責任人進行提醒;同時通過培訓強化員工認知,讓“區(qū)分必要與非必要”成為習慣。
四、“整理”的核心價值
1.空間優(yōu)化:清除閑置物品,釋放辦公/生產(chǎn)空間(如車間地面更寬敞,文件柜容量更充足);
2.效率提升:員工無需在雜物中尋找物品,減少“找東西”的時間(如桌面只留常用文件,取放效率提升50%以上);
3.安全保障:消除因雜物堆積導致的安全隱患(如通道暢通,避免絆倒;無過期消防器材,降低火災風險);
4.成本節(jié)約:減少不必要的采購(如無需再買文具,因多余文具已共享);避免浪費(如可回收物品變現(xiàn),降低垃圾處理成本)。
總之,“整理”不是“一次性大掃除”,而是通過標準化流程,讓“現(xiàn)場只留必要物品”成為常態(tài),為5S管理的后續(xù)環(huán)節(jié)奠定堅實基礎(ch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