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現手法”是把握狀況及解決問題的五種方式,即“‘現場、現物、現實”外加“原理、原則”。因為這五個詞的日語開頭發(fā)音為“GEN ",(類似中文發(fā)音的“現”),故稱為“五現手法”‘,現場是指事物發(fā)生的場所;現物是指變化的或有問題的實物;現實是指發(fā)生問題的環(huán)境、背景和要素;原理是指被普遍認同的可以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根本性道理和方法;原則是指口新月異的、時刻變化進步的科學技術,或者認為是基礎知識或令業(yè)技術。

“五現手法”給我們這樣的一種思.考力一法:仔細觀察現場的現物現實,發(fā)現問題并以此作為改善的著眼點;堅持悲觀主.義,做zui壞的打算;與其考慮證明問題,不如優(yōu)先考慮解決問題;追根溯源,打破砂鍋問到底。“五現手法”就是親臨現場,察看現物,把握現實,找出問題的真正根源,從而根據原理、原則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和方法。
1.現場
“五現”第一就是現場管理.,現場管理要求管理者不能坐在辦公室里做決策,而要立即奔赴現場,到第一線觀察和發(fā)現問題?,F場每天都在變化,不使用正確的觀察方法,就無法感覺到現場的變化和異常,也就無法發(fā)現問題。
觀察一般可以分為下列四個不同的層次:
第一個層次是“見”,就是物理學上的觀察,觀察與自己有關或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事情。一個管理者,要學會做現場管理,不能只觀察與自己有關的或自已感興趣的事,也不能帶著感情色彩去觀察。
第二個層次是“視”,就是以某一個特定的事物為對象,睜大眼睛去看,關注某一部分特定的點。
第三個層次是“看”,就是致力于使事物更容易地被看清楚,如將看不見的地方顯露出來,細小的東西要放大,移動著的東西使其靜止等。
第四個層次是“觀”,是用目光集中于一點去觀察,利用你的思維和智慧去思考。
作為一名優(yōu)秀的現場管理者,觀察力如果僅僅停留在“見”這一層次,在進行現場管理時容易就事論事,頭痛醫(yī)頭,腳痛醫(yī)腳;如果可以上升到“視”的水平,則會表現出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;具備了“看”的功力又逐漸向“觀”的水平發(fā)展的管理者才能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,明了其癥結所在。
2.現物
對于現物,要求管理者以事實為基礎而行動,解決問題時要求找到事實的真相。存在這樣的真理:“到實際問題中去,并客觀地觀察其過程”,因此觀察我們看不到的地方,這時問題將會zui終出現。
人們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:認為看到的現狀就是事實。我們不能僅僅觀察癥狀的表面,而應通過觀察去分析隱藏在癥狀下面的深層原因。
3.現實
關于“現實”的問題.我們發(fā)現很多公司經常會發(fā)生可笑可悲的事情,例如脫離實際的決策,即使面臨嚴峻的后果也沒有人懷疑決策正確與否。解決問題時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面對現實,把握事實真相。例如,如果某人遞交一份日常報告,報告上只記錄他做了什么,但不記錄他還有什么沒做,那么這份日常報告肯定掩蓋了一些問題。
我們所謂的現實可以分為三種,即已報告的事實、觀察到的事實、推測到的事實。我們需要用事實去解決問題,而事實總是變化無常的,要抓住事實就要識別其變化,因為理想和事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。規(guī)定就一定能遵守,討論就一定正確,這些都是不可能的。所以決策時,我們一定要考慮實際情況,逐步改善,才能夠落實并堅持下去。很多問題如果我們不能親臨現場,不去調查事實和背景原因,就不能夠全面正確地認識問題,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現實進行確認。
4.原理
即使能很早地認識問題,如果沒有掌握原理,我們還是會不知所措?,F場、現物、現實讓我們能通過實踐去行動,認識問題,提高我們的洞察力,而原理正是找尋一種采取行動的方式,提供一種科學的方法。
既然“五現主義”是管理者必備的素質,那么,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五現主義者呢?
5.原則
日本企業(yè)管理者有一個方法,叫計步器法,就是通過測量每一個管理者的日步行速度,就可以判定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管理者。步行三千步以下的是官僚主義者,三千步到七千步的叫普通管理者,能走到七千步以上的才是一個五現管理者。所以只有走到現場,觀察現物,把握現實,然后通過原理、原則去處理問題,真正做到徹底的五現主義者,這樣企業(yè)才能蒸蒸日上。